找到相关内容84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弘扬和合文化 丰富人文精神

    与西方文化的区别说到底就“性善”与“性恶”区别。无论是儒家、道教,还是中国化了的汉传佛教主张“性善”,提倡修身养性,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已经是家喻户晓;而西方文化认为,人性本恶,需要忏悔。这也能够找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53963045.html
  • 说末法,即非末法

    ,不在人间繁华的地方才有。由于它远离人间的缘故,不被刀斧损斫,一一长大成材,然后才能作为栋梁的大用。由此可知,栖神于深山幽谷之中,远避喧嚣的尘世,在山中养性,长期脱离俗务,眼前无事,自然身心安宁,从此...

    王小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2963127.html
  • 由儒佛的情绪观论情感教育

    兴于诗、立于礼、成于乐。”(论语·泰伯)说人需经礼乐教化,才能完成人格教育。乐教系针对人与生俱来之情感施以教化,消极方面可避免情感作用不当,积极方面则在陶情养性,从内在陶冶化人,对个人品德修养有...

    陈雪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3263680.html
  • 释达观著:随缘自在/第一章

    讲的却是很少;能不为己讲、不为私讲、不为好恶讲、不为名利讲者,则更希有。  不论要修身养性,或谈伦理道德,甚至明心见性,若不从“言修”,则难成矣!  《幸福人生》  人常想要让日子过得更好,却不知过好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5163700.html
  • 禅悟与园林欣赏

    乌睹其为快也哉!”  心性不为外物所动,陶然于山水园林环境中,所以能随遇而安、无往不适。文人士大夫的园林生活成了平衡心性、怡情养性的重要途径。一方面,这能让人达到解脱束缚、和谐安恬的生命境界;另一方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0063897.html
  • 禅与园林风格的演变(1)

    美好生活的主体力量的信心,为主张“空也是空”的大乘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生存提供了一个“人之性本善,可以循之不息以至于圣”的“修身养性”的落脚点。禅宗所谓“心平何劳持戒,行直何用修禅,恩则孝养父母,义则...一个重人伦、重体验、富有现实实用理性精神的民族。或经世致用,或修身养性;不脱离人道侈谈天道神明。“天行健,君子自强不息”,或是天道“无为”、人道“自然”,都是天道与人道合一。这种现世的眼光,使他们重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5464016.html
  • 禅与园林风格的演变(2)

    禅宗的兴盛,佛事活动、参禅养性与园林欣赏、游乐活动往往融合在一起。文人士大夫的“好道”与他们在园林中的悠然生活是统一的。王维《终南别业》云: “中岁颇好道,晚家南山陲。兴来每独往,胜事空白知。行到水穷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5564017.html
  • 当代“文化僧人”与中国文化的传承——以真禅法师为例

    ;人生》一书,收有《佛法与人生》、《佛法与做人》、《佛法与修性养性》、《佛法与科学幻想》、《佛法与社会道德》、《佛法与哲学》、《佛法与医学》、《佛法与健康长寿》、《佛法与中国小说》、《佛法与诗歌创作》...

    陈坚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4564188.html
  • 当《老子》与佛教相遇

    建立。”故曰:“三教圣人,所同者心,所异者迹也。”智旭也说:“自心者,三教之源,三教皆从此心设施”  [17]卷二之三。故《性命圭指》说:三教“要而言之,无非此性命之道也。儒曰‘存心养性’,道曰‘修心炼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4364246.html
  • 佛教的中国化与士大夫心理(1)

    阐玄风,注重坐禅而闻名;三祖僧粲是“隐思空山,萧然静坐”,继承师传;四祖道信更是“既嗣祖风,摄心无寐”,提倡“闭门坐”,教诲门人“努力勤坐为根本”;五祖弘忍则强调“栖神山谷,远避嚣尘,养性山中,长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2464426.html